產品詳情
GIS局放監測傳感器基本介紹
輸電電站所處的環境往往極為惡劣,不僅存在高電壓、高電流和高磁場的挑戰,就連雨雪冰雹等極端天氣也會對其產生一定的損害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對GIS局放監測傳感器的要求自然也是極高的,GIS局放監測傳感器實時監測高壓設備的絕緣狀態,確保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些局放采集傳感器采用了鋰電池供電,內置了工業級高性能微處理器,不僅自耗電量極低,而且續航時間長達6年之久,極大地延長了免維護周期。

GIS局放監測傳感器局部放電的產生原因介紹
1、導體表面的不平整因素:當導體表面出現毛刺或尖銳的棱角時,就如同在平靜的電場中埋下了隱患。這些不平整的部分在電場的作用下成為電荷的集中點,電場強度急劇增大,顯著增加了局部放電現象的發生幾率。比如說,在電力傳輸的關鍵節點,一個小小的毛刺都可能引發嚴重的局部放電,影響整個電網的穩定。
2、SF6 氣體中的自由金屬顆粒:GIS 腔體中的 SF6 氣體本應是良好的絕緣介質,但倘若其中含有自由金屬顆粒,情況就變得復雜起來。這些顆粒在電場中因受力而運動,并不斷累積電荷。一旦電荷累積達到某一臨界值,便會如同點燃的火桶,觸發局部放電現象。
3、絕緣件內部的雜質問題:絕緣件內部不夠光滑,且帶有塵埃等雜質,這看似微不足道的瑕疵,實則是重大隱患。這些雜質破壞了絕緣子表面的平整性,降低了其絕緣性能,導致表面劣化,最終為局部放電的發生創造了條件。
4、殼體內表面焊縫的缺陷:殼體內表面的焊縫若不平整、毛糙,也會成為電荷的集中點。想象一下,原本應該均勻分布的電場,因為焊縫的缺陷而出現扭曲,大大增加了局部放電的風險。
5、導體安裝過程中的隱患:導體在安裝過程中,由于摩擦產生尖銳的毛刺。這些毛刺改變了電場分布,造成電場畸變。原本平穩的電場被打破,局部放電便有了可乘之機。
6、開關觸頭的氧化問題:開關觸頭在工作過程中,接觸面的氧化會使其電阻逐漸增大,導致接觸點溫度上升。這種溫度的變化可能進一步導致局部放電的發生。
7、傳導部分和浮動部件的接觸不良:GIS 設備的傳導部分或浮動部件若出現接觸不良、存在間隙,間隙中的空氣在電場作用下會被電離,形成放電通道。這就好比在電路中打開了一道“后門”,讓局部放電得以趁虛而入。
8、運輸和安裝過程中的磕碰:設備在運輸和安裝過程中若受到磕碰,可能會引發內部浮動結構的碰撞,導致電荷積累。這種電荷積累是引發局部放電的重要誘因之一。一個不經意間的碰撞,或許就為日后的設備故障埋下了伏筆。

GIS局放監測傳感器系統功能
1、局放采集:GIS設備在110KV、220KV的輸電站上應用廣泛,設備內部是封閉空間,設備長時間運行難免會產生有缺陷,如果處理不及時,出現局放擊穿事故對電站損失重大。在GIS設備外殼布置監測點,實時采集局部放電,數據上傳到局放采集主機,集中分析管理。GIS設備監測通常采用特高頻(UHF)監測,一種基于電磁波空間定位技術,局部放電會產生異常高頻率電磁波,通過傳感器全向感應天線,檢測局放泄露的高頻電磁波信號。檢測頻帶:300MHz~3000MHz范圍內。
2、局放顯示:GIS局放監測傳感器的主機收集到的局放信號數據,經過集中處理后,通過RS485傳輸到無線觸屏局放監測主機,顯示屏集中顯示每個局放采集器的采集數據、名稱、電池電量、傳感器地址、在線離線等信息。當檢測的數據值超過設定的值,會形成報警事件存儲在告警界面,供巡檢人員查看異常情況。
3、數據傳輸:局放采集主機可同時接入多只無線局放傳感器,集中處理的數據可通過RS485、以太網、LoRa通訊方式,把數據上傳到企業網絡數據平臺,不同的數據傳輸方式需要的數據接收設備不同,根據需求和現場情況靈活選擇方案。
4、遠程監視:可在無線觸屏局放主機上查看,GIS局放監測傳感器軟件系統也可以單獨安裝在PC主機、手機APP上,局放監測云平臺可以讓數據實現多端查看,設備組網和數據交換更加方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