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詳情
一、播種期管理
1、品種選擇與處理
選擇適合當地播種的高產穩產優質小麥品種。
曬種。利用太陽熱能,促進種子呼吸,增強種皮透性,以提高發芽率和發芽勢。一般在播種前一周左右,將麥種攤曬2-3天。
2、精細整地
小麥播種前要精細整地。用新式翻轉犁深耕,通過耙地消滅明暗坷垃,達到地平土碎。以打破犁底層,加厚活土層,培肥地力。
3、適期播種是形成壯苗的關鍵。
為確保落子均勻,應分廂定量播種;按1.2-1.4m的寬幅,進行機械開溝,溝寬20cm,深25cm,溝要直,廂寬一致,保證麥種蓋土均勻,可使出苗迅速,苗齊,苗壯。麥廂中間略高,便于瀝水加強田間管理。
出苗至拔節為苗期。苗期的生育特點是出葉,長蘗,發根,并開始幼穗分化。從產量構成因素來看,這是決定穗數的時期。因此,力爭壯苗早發,促根增蘗,為中期穩長奠定良好基礎。主要措施如下:
1、早施苗肥,促根增蘗
在一般情況下,麥苗3葉期前后胚乳養分即已耗盡,完全由異養轉為自養;同時,從第4葉起進入分蘗階段,次生根大量發生,幼穗同時分化,因此,早施苗肥可以培育壯苗,增加低位分蘗,促進幼穗分化,對手遲播小麥,增產效果更為明顯。
高產栽培時還應根據苗情,及時追施分蘗肥,使群體結構合理,制造和積累豐富的有機物質,為壯稈大穗奠定基礎,在寒冷地區還能提高麥苗的抗寒能力。
苗肥及分蘗肥用量,應考慮土壤肥力、基肥種類和數量、苗情指標等而定,一般占總用肥量的1/3左右,以人畜糞水、速效氮肥為主,并配合適量磷肥。如果基肥不足,分蘗肥可以腐熟有機肥為主,并結合中耕培土,將肥料埋于根際,還有冬肥春用的作用。
2、拔節、開花期管理
拔節至抽穗、開花是小麥的生育中期,也是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的時期。生育特點是,葉面積迅速增加,莖稈急劇伸長,幼穗分化長大,干物質積累最快。因此,這一階段是高產栽培中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。
根據小麥生育特點及其與產量構成因素形成的關系,田間的主攻目標應當是:促進分蘗的兩極分化,使大蘗迅速生長,小蘗很快死亡,莖層整齊,麥腳干凈;控制基部節間過長,增加單位長度干重,達到壯稈防倒;培育良好株型,協調群體結構,改善通風透光條件,提高對光能的利用;增加小花數,減少退化數,提高結實第,爭取穗大粒多。
3、巧施拔節、孕穗肥
在實際生產中,拔節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具體追肥時期及數量,應以苗情和營養指標為準,如群體偏大,葉色披垂,可以遲施;相反,可在第1節間定長時及時迫肥,每畝尿素約6-8公斤,并配合量鉀肥。
4、防止倒伏
倒伏可分莖倒和根倒兩類。莖倒是莖稈發生不同角度的傾斜,在一定條件下還可恢復;根倒則是大角度的倒伏,甚至平鋪地面,而且不能恢復直立,影響最大。如果孕穗至抽穗倒伏,減產幅度可能達到50%左右,開花至成熟倒伏,減產20-40%,成熟以后倒伏,減產5-10%,倒伏愈早;損失愈大。
倒伏必須考察分析原因,對癥下藥。在內因方面,主要是品種抗逆性不良,植株過高,根系發育差,株型松散等。在外因方面,主要有播量過大,群體發展過頭;或氮肥用量偏多,磷鉀肥料不足:或肥水運籌不當,植株發生徒長,或土層淺薄,結構不良,整地粗放,影響根系發育等,隨著穗重增加,重心逐漸升高,在雨多、風大就容易造成倒伏,所以生產上要采用綜合性防倒措施。
5、防治病蟲害
拔節孕穗期的主要病害是紋枯病。紋枯病的田間發病率達70-80%,所以,必須使用井岡霉素進行普遍防治。
6、葉面噴肥
抽穗開花以后,植株早已封行,對于缺肥麥田,多用葉面噴肥,不僅可以直接吸收利用,而且效率可達90%以上。噴灑葉面肥,可使千粒重每增加1克,每畝增產15公斤左右,所以這是提高產量的有效措。肥料種類和濃度為,磷酸二氫鉀0、2%,草木灰5%,尿素、過磷酸鈣等1-2%,每畝液量約50公斤,一般在灌漿初期噴施一次,如果噴施二次,則第一次在孕穗期進行。
三、適時收獲
適期收獲產量高、質量好、發芽率高。但是種植小麥面積大時,不可能全部在最適期收完,必須適當早收,這樣可使大部分小麥在適期內收獲。過早收獲,籽粒不飽滿,產量低,品質差。收獲過晚,籽粒因呼吸及雨水淋溶作用使蛋白質含量降低,碳水化合物減少,千粒重、容重、出粉率降低,在田間易落粒,遇雨易穗上發芽,有些品種還易折稈、掉穗。人工收割和機械分段收獲宜在蠟熟中期到末期進行;使用聯合收獲機直接收獲時,宜在蠟熟末至完熟期進行。留種用的麥田在完熟期收獲。若由于雨季迫近,或急需搶種下茬作物,或品種易落粒、折稈、折穗、穗發芽等原因,則應適當提前收獲。